继续看书
然而,就在这时,几位大臣却突然上前,手捧“捷奏”之章,准备向朱元璋献上他们的战果与功绩。

“陛下,此乃我朝将士浴血奋战所得之捷报,特来呈上,请陛下御览。”一位大臣高声说道,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。

群臣一时间也是等着朱皇帝夸他们了,毕竟他们可是写了好多夸朱皇帝的话。

朱元璋接过奏章,轻轻翻开,然而,随着他逐字逐句地阅读,脸上的表情却逐渐变得凝重起来。

原来这些奏章之中大骂了元皇帝的暴虐无道,如同桀纣一样该死该被被万民唾骂,而朱皇帝乃是驱逐鞑虏的无上皇。

但朱元璋心中却是大怒,他甚至不允许这些人骂纣王。

放肆!元朝皇帝哪怕昏庸 ,但也是君主,区区臣子也敢言君主之不是?

朱元璋轻轻放下奏章,目光如炬,扫视着下方的群臣。

他的声音虽然不高,但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诸位爱卿,朕知尔等忠心可鉴,但朕以为,此等浮薄之言,实非君子所为!”

说到这里,朱元璋语气中多了几分语重心长:“元主zhongguo百年,虽有其过,但亦有其功。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,此等恩情,岂可轻忘?

朕不希望看到任何贬低前朝君主之语,更不愿因此伤了天下人之心。卿等当以此为戒,亟改之。”

朱元璋的话音落下,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一片沉寂。

群臣私底下,窃窃私语之声此起彼伏,仿佛夏日的蚊虫,虽细微却难以忽视。

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困惑与不解,仿佛眼前的景象与他们心中的认知格格不入。

陛下,您没疯吧!

今天怎么了?

“圣上今天不是吃错药了吧!要知道他的父亲朱五四在大元朝可是被逼迫而死,圣上自己更是被逼得去当乞丐了?怎么咱们骂几句元皇帝,陛下就这么生气?”一位大臣低声对旁边的同僚说道,语气中充满了疑惑。

“是啊,我也搞不懂,在大元朝的规矩之中,汉人打伤了蒙古人,那可是要判死刑的;可蒙古人打死了汉人,却只需赔一头驴,这世道何其不公!”另一位大臣接过话茬,声音中满是不平。

“更别提那些屈辱的行礼规矩了,汉人就算当了大官,见到蒙古人,还得行礼毕后双手反背,做捆绑状,以示归顺。这简直是把我们汉人当成了奴隶!”又一位大臣愤愤不平地插话道。

“对啊,所以我更看不懂了,你说陛下不恨死元朝皇帝就算了,现在怎么还说什么暴元皇帝对咱们汉人有什么恩情,还不能骂他们。”最初开口的那位大臣再次说道,他的眉头紧锁,显然对此事百思不得其解。

“哎,你们说,陛下是不是有什么深谋远虑,咱们这些做臣子的,哪里能猜得透圣意呢?”一位年长的文臣摇了摇头,叹息道。他的语气中既有无奈,也有几分对朱元璋的敬畏。

“是啊,陛下非池中之物,他的心思岂是咱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揣度?或许,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吧。”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,虽然心中仍有疑惑,但也不敢说出来。

毕竟他们的九族又不是批发!

群臣的议论声渐渐消散在朝堂的每一个角落,但他们的心中却都留下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。

………

朱标站在一旁,眉头紧锁,心中翻涌着层层疑惑。

他清楚地记得,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,父皇朱元璋会拉着他的手,轻声细语地讲述那些关于元朝残暴统治的故事,那些关于祖父祖母、叔叔伯伯们在饥饿与苦难中挣扎的记忆。

那时的父皇,眼中总是闪烁着愤怒与不甘,仿佛那些痛苦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
然而,今日父皇在朝堂之上的表现,却与往日大相径庭。

他不仅没有提及那些血泪史,反而好像要让他们感恩大元朝。

好像元朝对他们一家有多大的恩情一样。

这让朱标感到既震惊又困惑,他心底的疑问如同野草般疯长,却只能强忍着没有开口。

“元虽夷狄,入主zhongguo,百年之内生齿浩繁,家给人足,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。”朱元璋的话语再次响起,字字句句都敲击在群臣的心头。

疯了疯了,这一次更加离谱了。

老朱皇帝都直接说起祖父能安享太平了,怎么不说说你爹是怎么死的?

这给大元朝洗得也太夸张了吧!

他们面面相觑,眼中满是不解与迷茫。有些人甚至开始窃窃私语,试图从彼此的眼中寻找答案,但更多的,却是选择了沉默。

毕竟虽然他们的九族还在,但无法从批发市场进货。

“这……这怎么可能呢?”一位年轻的大臣终于忍不住低声嘀咕了一句,但很快便意识到自己的失态,连忙闭上了嘴巴。

不要命了?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!

周围的同僚也纷纷投来警告的目光,示意他不要多言。

朱标看着这一幕,心中更是五味杂陈。他暗暗决定,等到合适的时机,一定要向父皇问个明白。

而此时的朱元璋,仿佛并未察觉到群臣的困惑与不解。

他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与淡定,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:“朕之所以如此说,并非是要为元朝开脱罪责。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每一个朝代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。元朝虽然治理不力,但也为中原带来了百年的和平与繁荣。朕之祖父能够享此太平,实乃不幸中之大幸。

不要对朝廷要求太多,而是看看自己为朝廷做了多少事!”

》》》继续看书《《《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