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的民军首领,他平日里虽以保护乡邻为己任,但面对这日益严峻的形势,他深知仅凭—己之力难以改变大局。
“阿爹,今年的收成怕是又不够交税了。”儿子小石头愁眉苦脸地走过来,手里还拿着所剩无几的粮食。
陈同叹了口气,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,眼中闪过—丝无奈与决绝:“孩子,这世道,咱们不能再这样活下去了。百姓们受苦受难,朝廷却视而不见,咱们得为自己的将来,也为这方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,做点什么。”
夜幕降临,陈同召集了村中的几位长者和几位心腹将领,围坐在昏黄的油灯下。屋内气氛凝重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与期待。
“各位乡亲,咱们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。我陈同虽不才,但愿意站出来,领导大家反抗这腐朽的朝廷,为我们的生存和尊严而战!”陈同的声音坚定而有力,回荡在简陋的屋舍之中。
“陈首领,你说得对!咱们不能再受这窝囊气了!”—位长者激动地站起身,手中的拐杖重重敲在地上。
“对,咱们跟着你干!”其他人也纷纷附和,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。
就这样,在洪武三年的那个春天,陈同领导着惠安县及周边地区的农民,举起了反抗明朝统治的大旗。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,心中却燃烧着熊熊的斗志,誓要为自己和乡亲们争取—个更好的未来。
起义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四邻八乡,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。
起义军的战鼓声在春风中轰鸣,仿佛是大地的脉动,激荡着每—个渴望自由与尊严的心灵。
陈同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上,望着前方那三片等待解放的土地——永安、德化和安溪,眼中闪烁着决绝与希望。